English

2000年春节晚会应避免五大硬伤

1999-10-13 来源:生活时报 邓鲁平 我有话说

有人说春节晚会就像年三十的饺子,吃着不见得有多香,但不吃又让人想得慌。春节晚会的“大厨”们,年年不辞劳苦地做上5大桌“年夜饭”,然而数亿“食客”对“大厨”煞费苦心烹制出来的“大菜”却未必领情。

其实也不能怪观众太挑剔,因为春节晚会本身确有不少“硬伤”。羊城晚报对此进行了报道。

“硬伤”之一:念电报

许多观众都不喜欢听主持人在那里念电报,一会儿赵忠祥深情款款地说:“我们刚刚收到某某某给晚会发来的电报……”一会儿倪萍又热情洋溢地宣布:“我们刚刚又收到某某某给晚会发来的电报……”不少观众一看主持人拿着一打电报出来了,赶紧趁机上厕所。

除夕之夜,海外留学生、边防战士、坚持生产的工人通过电报捎去对祖国亲人的问候,当然无可厚非,但是,能不能想一些更新鲜的花样,既表示了各界人士的祝福和心愿,又让观众喜闻乐见能够接受?

“硬伤”之二:假掌声

论说只有节目精彩才能引来掌声,可是照眼下的“行情”,节目好不好都会有掌声,而且都很热烈——这都是让“领掌”给闹的。镜头过处,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个“长分头”在那里起劲地给现场观众做手势,大家在他的示意下不断地鼓掌。弄清了“热烈掌声”中的“猫腻”,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许会有喝到假酒的感觉——观众不是傻子,什么时候应该鼓掌,自己心里都有数,用不着他人越俎代疱来领掌。而且,不仅观众反感,演员也不领情,赵本山、郭达、蔡明都抱怨过领掌扰乱了演员的表演节奏。

“硬伤”之三:“动情点”

春节晚会“动情点”的始作俑者是刘晓庆,1983年晚会上她对四川家乡亲人的一声问候,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,由此开了“动情节目”的先河,此后《爱的奉献》等“动情节目”在春节晚会上大行其道,成为导演们一致看好的“保留节目”“重头戏”。然而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,“动情点”的泛滥终于让人厌倦了,如今再想让观众流眼泪已经不那么容易。看来,这一招也不太好使了。

“硬伤”之四:大场面

就像影视界追求高投入、大场面一样,春节晚会的场面也有越搞越铺张的趋势,好像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节目的分量。动辄玩人海战术,演员的行头也都价值不菲。然而,花大钱搞出的大场面效果却不一定理想,’99春节晚会的《新龟兔赛跑》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范例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那英、王菲的一曲《相约98》只有两个伴舞,效果却出奇的好。对于热衷大场面的编导们而言,这种反差值得深思。

“硬伤”之五:穿帮

本来挺不错的一台晚会,因为一两个“穿帮”镜头,让观众如同年夜饭里吃出了沙子:直播时镜头前忽然晃过一个后脑勺,音响灯光有时也不对劲,这些细节着实败了观众的兴:春节晚会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来筹备,为何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?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